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中“赡养老人”条款的优化,成为纳税人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
民法典》《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最新个税法规,为您全面解析“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政策,助您合法享受税收优惠。
一、政策核心:2023年新标准与法律依据
1. 扣除标准调整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国发〔2023〕13号),2023年1月1日起:
独生子女:每月定额扣除3000元(原标准2000元)。
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3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不超过1500元。
2. 法律依据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独生子女按每月3000元扣除;非独生子女分摊每月3000元,每人不超过1500元。”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二、适用范围与条件
1. 被赡养人定义
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
父母:年满60周岁(含)的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均已去世且年满60周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2. 扣除主体
独生子女:可全额享受3000元/月。
非独生子女:需与兄弟姐妹协商分摊,分摊方式包括:
均摊:平均分配3000元。
约定分摊:签订书面协议,每人不超过1500元。
指定分摊:被赡养人指定比例,优先于约定分摊。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三、如何申报与操作流程
1. 申报步骤
登录“个人所得税APP”,进入“专项附加扣除填报”。
选择“赡养老人”,填写被赡养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与纳税人关系)。
非独生子女需选择分摊方式并上传协议(如需)。
确认信息后提交,系统自动计算扣除额。
2. 注意事项
留存备查:约定或指定分摊协议需自行保存至少五年。
年度固定:分摊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可变更。
起征点叠加:扣除额与每月5000元起征点叠加,进一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四、常见问题解答(FAQ)
Q1:父母未满60岁但患病,能否提前享受扣除?
不能。政策仅针对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
Q2: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能否叠加扣除?
可以。夫妻双方各自填报父母信息,分别享受3000元/月扣除,但不可合并为一人扣除。
Q3:分摊协议必须提交给税务局吗?
不需要。约定或指定分摊协议只需纳税人自行留存,无需提交,但需确保真实性。
五、法律与政策的衔接
《宪法》第四十九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需承担法律责任。”
2. 政策优化方向
2025年两会期间有提案建议按赡养人数阶梯式扣除,但目前仍以统一标准执行。未来可能结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进一步细化。
六、实操案例解析
案例1:独生子女纳税人小王
月收入1万元,扣除5000元起征点后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元。
赡养老人扣除3000元后,应纳税所得额降至2000元,适用3%税率,节省税款约90元/月。
案例2:非独生子女纳税人小李(与兄弟姐妹均摊)
与1位兄弟姐妹均摊3000元,每人每月扣除1500元。
无需书面协议,系统默认均摊,操作简便。
结语
“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政策通过法律与税收的结合,既保障了老年人权益,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纳税人需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扣除方式,并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如遇争议,可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