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是有关影响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的规定。
一、国务院对货币政策的重要事项的决定权
本条第1款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应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之所以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作出的决定应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其理由主要是:(1)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是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这方面的决定影响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要保证中国人民银行这方面的决定具有全局性,符合国民经济稳步、全国、协调发展的需要,应由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上述决定进行审查,以保证其符合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国务院领导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上述决定是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方面的重大决策,国务院作为领导机关,应对上述决策进行审查和批准。(3)中国人民银行推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工作,为了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可以通过中央银行调控金融政策,包括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年度货币供应量,其主要方式之一是审批中央银行有关上述问题的决定,从而实现影响金融政策的目的。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随各国商品信用关系及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改变的。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功能。作为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的功能,在现实中只是一个抽象的货币,只有作为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功能,才是具体货币,才具有货币的两个基本特征。因为,只有作为具体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才是一个有限的量,才能进行量的统计;只有作为具体的货币,其所有权才能随交换行为的发生而转移;只有作为具体的货币,其数量的变动才会影响到社会支付水平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这样,作为具体的货币构成就不仅包括现金,而且还应包括非现金形式的货币和各种存款、储蓄、部分金融有价证券。下面我们对货币的构成作具体的划分。
M0=通货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包括储蓄存款,但除定期大额存单)
M3=M2+互助储蓄银行、储蓄放款协会以及信用合作社股金及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5=M4+政府短期债券与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通过以上的划分,可以看得出货币的构成是很复杂的。然而,目前一般意义上货币供应量就指M1的含义,即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根据货币供应量的一般定义,货币供应量始终是由现金和存款货币两部分构成的,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共同创造出来的,并且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和对货币乘数的间接控制,决定着这种“货币创造”的最终规模和数量。同时,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我们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实就是分析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并不太高,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尚不规范,不同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差距。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2: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就可控性而言,M0的可控性程度低,因为M0更多地受社会公众的偏好、支付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M2距中央银行的操作较远,其可控性程度较差,M1是贷款规模及基础货币影响的对象,而M0和M2所受的影响较小,其原因是企业行为不规范及分配向个人过度倾斜的体制背景。就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而言,M1的相关性高于M0与M2。现实经济中M0的变动基本上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状况,而由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都不是现实的货币,而是潜在的货币,只有分别到期或转化为活期存款和现金时,才能转为现实货币。因此也不构成现实的总需求,与即期的物价水平和名义GDP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M1则不然,作为即期交易的货币,构成了社会总需求,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即期的价格水平,也影响到名义GDP。就可测性而言,M0的可测性最强,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掌握其有关数据。M1的可测性次之,中央银行可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会计和统计报表定期掌握其有关数据。然而M2的可测性最差,中央银行难以迅速获得有关数据资料。
(二)利率
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功能发挥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利率既有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功能,又有对微观经济的调节功能;既有直接功能,又有间接功能;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功能。
1.利率与储蓄
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用于储蓄的比例增加,则用于消费的比例通常会减少。储蓄与消费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利率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正好相反。利率的高低影响着储蓄的总量和储蓄的结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较高的利率会促进储蓄总量增加,特别是对储蓄存款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提高会缩减即期消费,从而增加储蓄。但是,如果收入水平提高了,可能会出现利率水平提高后,储蓄与消费同时增加的现象。利率对储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储蓄者是选择金融资产储蓄还是选择实物储蓄,是选择存款还是选择购买股票、债券等。在我国,储蓄有较大的利率弹性,一旦储蓄存款利率提高,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将加快。一旦储蓄存款的利率下调,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也将明显下降。
2.利率与投资
投资可分为实质性投资和证券投资。利率对实质性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实质性投资是指对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的投资活动。实质性投资与利率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理论认为,低利率对实质性投资有刺激作用,高利率则不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证券投资是指人们对金融或金融商品的购买和持有。在正常的经济情况下,利率与证券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当市场利率下跌时,资金更多地流向证券市场,证券价格会上升。市场利率变化是影响证券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利率与经济核算
对存款人来说,利息是让渡资金使用权的报酬。适当的利率水平可以鼓励居民勤俭节约,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将节约的资金存入银行,以取得更多利息。对借款人来说,利息是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借入资金越多,借款利率越高,借款人的利息负担就越重。企业为了减轻利息负担,也必须加强经济核算,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4.利率与通货膨胀
利率作为一个经济杠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起到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利率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出现物价上涨时,调高利率可以抑制信贷需求,从而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最终促使物价稳定。(2)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调高利率可以使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以存款的方式集中到银行,这一方面推迟了购买力,减少了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得以聚集更多的资金,可以用来支持适销对路的商品,增加有效供给,从而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平衡,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
5.利率与经济调节
利率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对经济的调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和积累资金是利率最主要的功能。正是因为利率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才使分散在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得以集中起来,转化为信贷资金,通过信贷资金的分配,满足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优化产业结构。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会自发地引导资金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国家还可以自觉地运用差别利率政策,对国家急需发展的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有关的企业和产品,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大力支持它们的发展;对需要限制的某些加工行业以及有关的企业和产品,适当提高利率,限制其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3)调节货币流通。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存款规模,对实现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平衡有调节作用。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决定货币供应量,对币值稳定有重要影响。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从而影响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和结构,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有重要影响。(4)平衡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以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如当国际收支逆差比较严重时,可以将本国的利率调到高于其他国家的程度,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止本国资金流向利率较高的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外资流入本国。但是,当国际收支逆差发生在国内经济衰退时期,则不宜采取调节利率水平的做法,而只能通过调整利率结构来平衡国际收支。
(三)汇率
汇率,是指两个国家不同货币的比价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汇率受通货膨胀程度、利率水平、国际收支状况等国内经济因素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频繁波动。与此同时,汇率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其变动对国内外经济也着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受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结构、外汇和资本管制宽严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不确定性,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如果本币汇率下浮,在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较高,以及存在闲置资源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将使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从而改善进口贸易收支状况。相反,如果本币汇率上浮,通过“相对价格效应”将会抑制出口,鼓励进口,扩大贸易收支逆差,影响贸易收支的改善。(2)对物价水平影响。如果本币汇率下浮,由于“相对价格效应”的作用,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将使国内商品供应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进口价格上涨,会推动生活费用的上涨,导致名义工资的提高,会使以进口商品为原材料的产品成本增加,这两者既有可能诱发货币投放的增加,又有可能形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从而使国内的物价水平上升;反之,如果本币汇率上浮,则进口供给增加,进口成本降低,使进口商品和以进口原料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进而推动国内整个物价水平下降。(3)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变动主要影响以保值或追求短期收益为目的的短期资本的流动,而对长期投资资本的流动影响不大。(4)对国际储备的影响。汇率变动主要是影响外汇储备的数量和实际价值的变动。当本币汇率下浮时,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汇收入增多,支出减少,外汇储备相应地增加,但汇率下跌又会引发资本外流,减少外汇储备;当本币汇率上浮时,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会减少外汇收入,增加外汇支出,但同时又会使保值性和投机性资本流入,增加外汇储备。(5)对国内就业水平和国内收入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本币汇率下浮对经济影响具有扩张效应,在乘数作用下,通过增加出口,增加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长,并提高国内就业水平。本币汇率上调,则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减少国内总需求抑制生产发展,从而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下降。
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汇率不稳,则会使出口商无法准确折算进出口贸易的成本与收益,增加国际贸易风险,影响国际贸易总量的增长和扩大。二是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稳定能够确保国外投资者获得预期利润,减少投资的汇率风险,促进资本输出入的发展,而汇率动荡往往使资本在国际间频繁流动,增强国际游资的投机性,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汇率不稳,往往加剧国家间的矛盾。
二、中国人民银行对有关货币政策的其他事项的决定与备案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除由国务院决定的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重要金融事项外,其他的对货币政策有重要影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由中国人民银行自主决定。从目前金融运行状况看,这些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事项有贷款限额和现金流通量等。中国人民银行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
本条规定备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金融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这方面的决定对金融业和国民经济有影响。这方面的决定报国务院备案,有利于国务院及时掌握有关货币政策的情况。(2)这些决定向国务院备案,有利于国务院监督这些决定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发现不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责令中国人民银行及时撤销或修改,这也是国务院领导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3)这些决定向国务院备案,有利于国务院监督这些决定的合法性。如果发现有违反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可依法撤销或责令修正违法之处。
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政策事项依法作出的决定,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的,或直接执行的,具有法律效力,有关的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均应遵守和执行。这些决定属于行政决定,其约束力直接来自法律。违反决定者,也就违反了法律,同样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样应当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