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作为
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有权采取必要且适度的反击措施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现实中,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怎么还手才是正当防卫,使其既能有效制止侵害行为,又能在法律层面得到承认和保护,如何准确界定并实施“正当防卫”,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
一、正当防卫还手的起因及时间条件
首先,正当防卫必须建立在现实存在的不法侵害基础上。这意味着,只有当个体真正遭受了正在进行的非法攻击、伤害或威胁时,才能启动防卫机制。换句话说,不存在实际侵害或者侵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进行的反击,无法构成正当防卫。
其次,正当防卫的时间性尤为关键,即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实行。提前或滞后的行为均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要求,可能会被认定为预先防卫或事后报复,而非合法的自卫行为。
二、还手对象和主观条件
正当防卫的对象应直接指向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换言之,不能对无辜第三方进行所谓的“防卫”。
同时,防卫人必须具备明确的防卫意识,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侵害,并意图通过反击来终止侵害。
三、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保持“必要的限度”。这就要求防卫人在反抗侵害时,其使用的手段、强度以及造成的后果,都不能明显超过阻止侵害所必需的程度。
一旦防卫行为过度,造成远超出防止侵害所需的损害,可能被视为防卫过当,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还手的目的
最后,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纯粹是为了排除不法侵害,保障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不能包含任何恶意报复或其他非法动机。
被打还手可能算正当防卫,且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还手行为针对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还手行为针对的是不法侵害人。3、还手的行为人具有防卫意识。4、还手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定的权利,但行使这一权利时务必审慎且适度。面对不法侵害,我们应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遵循法律的规定,合理行使自卫权,做到既有效保护自我,又尊重和遵守法律秩序。对于具体的案件判断,建议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顾问的帮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正当防卫的原则和规定。
五、法律依据:
1、《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 【正当防卫】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